一、 緣起
兒童期是飲食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根據教育部體育司調查,目前台灣中、小學自設廚房開辦午餐每日供應人數高達150萬人次,佔在學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影響深遠。辦理學校午餐不僅能照護學生在校正常的進餐飲食,更重要的是藉由營養午餐可指導其瞭解食物種類、建立正確的營養價值觀念,培養學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進而延續觀念影響社會,營造良好的飲食風氣。
因此,學校午餐除了食品衛生安全之外,營養品質也是一大重點,為提升學校午餐的供餐品質,教育部於民國86年公佈「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但是,由國民營養調查來看,學童蔬菜、水果以及奶類的攝取皆顯不足。為了解學校午餐蔬菜種類、水果以及奶類的供應頻率是否符合前揭基準與供應現況,董氏基金會特辦理此次調查。
二、 目的
了解不同地區學校午餐提供的蔬菜種類,水果、奶類和五穀雜糧供應頻率。
三、 材料與方法
1.調查單位:董氏基金會
2.調查日期:95年9月~96年3月
3.調查地區:基隆市、台北縣、台北市、台中市、彰化縣、嘉義縣、高雄市等7縣市。
4.調查學校數:共計212所學校
5.調查方法:
n 請求學校寄發菜單或至學校網站下載菜單
n 進行菜單統計分析,分析項目包括:
˙水果類之供應頻率(次/週)
˙五穀雜糧之供應頻率(次/週)
˙奶類之供應頻率(次/週)
˙蔬菜之供應種類(種/月)
四、 調查結果
1. 董氏基金會於本次抽樣學校的午餐辦理方式,自行辦理共182所,佔85.8%,委外辦理共30所,佔14.2%。
2. 以「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作為標準進行比較時,發現七縣市水果及純奶類之供應頻率皆不達基準。
表2 調查縣市學校午餐供應現況與「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之比較
項目 |
學校數 |
平均值(次/週) |
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 |
每週水果供應次數 |
211 |
2.1±1.6 |
每日1份 |
每週純奶類供應次數 |
211 |
0.2±0.5 |
每週2份 |
每週五穀雜糧供應次數 |
211 |
1.0±1.4 |
(無此項目之基準) |
每月蔬菜供應種類 |
212 |
10.4±2.4 |
(無此項目之基準) |
五、 建議
1. 增加奶類、水果、全穀類的供應頻率,落實「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
董氏基金會調查學校的午餐項目之平均供應頻率皆未達「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另外,雖然五穀雜糧類非此基準中要求之項目,但其對健康的益處及營養狀況的改善已獲得科學研究的証實,且飲食習慣需從小養成,為有利於台灣學童健康,董氏基金會建議學校可增加奶類、水果、全穀類的供應頻率,落實「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
2. 於「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增列以下兩點:
(1) 五穀雜糧類的供應量及頻率
(2) 食材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