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基金會於民國 85 年 12 月以電話號碼隨機抽樣的方法,針對臺灣地區民眾,在外用餐習慣所做的一項調查,以了解我們國人對營養均衡及剩菜打包的認知與行動。此次抽樣 到共取得有效問卷3512份,分析結果如下:
表一、基本資料(N=3512)
變項 |
選項 |
人數 |
百分比 |
性別 |
男性 |
1624 |
46.2 |
女性 |
1888 |
53.8 |
年齡 |
16~25歲以下 |
1353 |
38.6 |
26~35歲 |
1076 |
30.6 |
36~45歲 |
672 |
19.1 |
46~55歲 |
272 |
7.7 |
56 歲以上 |
139 |
4.0 |
教育程度 |
沒上過學 |
67 |
1.9 |
國小 |
289 |
8.2 |
國中 |
583 |
16.6 |
高中 |
1416 |
40.4 |
大專以上 |
1157 |
32.9 |
表二、受訪者自覺「營養均衡」意義的程度之百分比
選項 |
人數 |
百分比 |
非常了解 |
567 |
16.1 |
大致上了解 |
1531 |
43.6 |
有點了解 |
884 |
25.2 |
完全不了解 |
136 |
3.9 |
沒想過這個問題 |
394 |
11.2 |
合計 |
3512 |
100.0 |
表三、在外用餐時,點菜是否會過量之百分比
選項 |
人數 |
百分比 |
會 |
2106 |
60.0 |
不會 |
1223 |
34.8 |
沒想過 |
183 |
5.2 |
合計 |
3512 |
100.0 |
表四、會點菜過量的人,是否會勉強吃完之百分比
選項 |
人數 |
百分比 |
會 |
1461 |
69.4 |
不會 |
602 |
28.6 |
沒想過 |
42 |
2.0 |
合計 |
2105 |
100.0 |
由表三、表四觀之,有60.0%的受訪者會有點菜過量的情況,其中的69.4%的人會勉強把它吃完。
表五、當有剩菜時,「想到」打包的頻率之百分比
選項 |
人數 |
百分比 |
每次都會 |
215 |
9.4 |
常常會 |
258 |
11.3 |
有時會 |
938 |
40.9 |
從來不會 |
787 |
34.4 |
沒想過 |
91 |
4.0 |
合計 |
2289 |
100.0 |
由表五觀之,吃不完所點菜的受訪者中,只有20.7%的人,較常會「想到」打包剩菜。
表六、會想到打包剩菜的人中,會「真的」打包的頻率之百分比
選項 |
人數 |
百分比 |
每次都會 |
151 |
10.7 |
常常會 |
208 |
14.7 |
有時會 |
859 |
60.9 |
從來不會 |
193 |
13.7 |
合計 |
1400 |
100.0 |
由表六觀之,會想到打包剩菜的人,其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實際的行動,較常會「真的」把剩菜打包回家。
表七、受訪者不願打包剩菜之原因
排序 |
選項 |
人數 |
百分比 |
1 |
太麻煩或不方便 |
916 |
47.5 |
2 |
不衛生 |
353 |
18.3 |
3 |
剩菜不好吃 |
297 |
15.4 |
4 |
就是沒想過 |
189 |
9.8 |
5 |
沒面子 (或不好意) |
97 |
5.0 |
6 |
餐廳不願提供容器 |
78 |
4.0 |
合計 |
1930 |
100.0 |
由表七觀之,受訪者不願打包剩菜的主因是,太麻煩或不方便。
依性別分析:
表八、不同性別,當有剩菜時,「想到」打包之百分比(N=2198)
|
會 |
不會 |
男性 |
60.8 |
39.2 |
女性 |
67.1 * |
32.9 |
附註:本表中所指「會」想打包者,包括「每次都會」、「常常會」及「有時會」三者。
表九、不同性別,會想到打包剩菜的人中,會「真的」打包的頻率之百分比(N=1411)
|
每次都會 |
常常會 |
有時會 |
不會 |
男性 |
13.2 * |
15.4 * |
58.7 |
12.7 |
女性 |
8.8 |
14.2 |
62.5 * |
14.5 |
由表八、表九觀之,男性會「想」要剩菜打包之百分比低於女性;但在是否會「真的」打包的調查結果當中顯示,男性會「真的」打包的百分比卻高於女性,可見當男性「想到」打包時,他較女性更會將「剩菜打包」之想法,落實到實際行動上。
表十、不同性別,不願意「剩菜打包」的原因(N=1930)
|
沒有面子 |
不衛生 |
剩菜
不好吃 |
太麻煩
或不方便 |
餐廳不願提供容器 |
沒想過 |
男性 |
6.0 * |
16.5 |
13.8 |
49.1 * |
3.9 |
10.7 * |
女性 |
4.2 |
19.9 * |
16.8 * |
45.9 |
4.2 * |
9.0 |
由表十觀之,男女不願意「剩菜打包」的主要原因,均是「太麻煩或不方便」。但是男生在「沒有面子」、「太麻煩或不方便」及「就是沒想過」原因之百分比高於女性,吾見男性會較在乎面子、麻煩等問題,而女性則較在乎剩菜好不好吃、衛不衛生,及餐廳是否願意提供容器等問題。
依年齡分析:
表十一、不同年齡,「點菜過量」的頻率之百分比
|
每次都會 |
常常會 |
有時會 |
不會 |
沒想過 |
16~25歲 |
3.8 |
7.7 |
50.6 |
31.5 |
6.4 |
26~35 |
4.4 |
10.2 |
50.7 |
30.9 |
3.8 |
36~45 |
4.5 |
7.9 |
42.5 |
40.2 |
4.9 |
46~55 |
2.6 |
4.4 |
39.0 |
48.5 * |
5.5 |
50歲以上 |
7.9 |
7.9 |
33.1 |
45.3 * |
5.8 |
由表十一觀之,46歲以上之年齡層不會「點菜過量」之百分比,較其他年齡層為高。
表十二、不同年齡,有剩菜時「勉強吃完」的頻率之百分比
|
每次都會 |
常常會 |
有時會 |
不會 |
沒想過 |
16~25歲 |
7.2 |
14.3 |
47.8 |
27.2 |
3.5 |
26~35 |
7.9 |
13.3 |
49.4 |
27.0 |
2.4 |
36~45 |
7.0 |
13.9 |
47.0 |
29.9 |
2.2 |
46~55 |
7.9 |
13.6 |
35.0 |
39.9 * |
3.6 |
50歲以上 |
7.9 |
15.8 |
38.2 |
36.8 * |
1.3 |
由表十二觀之,46歲以上之年齡層不會「勉強吃完」之百分比,較其他年齡層為高。
表十三、不同年齡,有剩菜時「想打包」的頻率之百分比
|
每次都會 |
常常會 |
有時會 |
不會 |
沒想過 |
16~25歲 |
9.2 |
10.2 |
34.0 |
41.5 * |
5.1 |
26~35 |
7.1 |
10.8 |
45.5 |
33.6 * |
3.0 |
36~45 |
12.2 |
13.9 |
45.8 |
24.9 * |
3.2 |
46~55 |
11.4 |
12.9 |
48.5 |
24.3 * |
2.9 |
50歲以上 |
15.8 |
11.8 |
42.1 |
23.7 * |
6.6 |
由表十三觀之,不會想打包之百分比隨年齡增長而降低,亦即會想打包之百分比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綜合表十一至十三觀之,年紀較長者,可能因為較節儉、惜福而比較不會點菜過量。有剩菜時較會想到要打包;可能因為健康之考慮,而較不會勉強吃完。
其他變項間之分析:
表十四、不同「自覺了解均衡營養意義」的程度,有剩菜時「想打包」的頻率之百分比
對「均衡營養」
之了解程度 |
是否會「想」打包 |
每次都會 |
常常會 |
有時會 |
不會 |
沒想過 |
非常了解 |
18.3 |
11.4 |
36.8 |
30.6 * |
2.9 |
大致上了解 |
7.1 |
12.8 |
44.1 |
32.8 * |
3.2 |
有點了解 |
7.2 |
12.0 |
42.4 |
35.6 * |
2.8 |
完全不了解 |
9.9 |
6.6 |
31.9 |
42.8 * |
8.8 |
沒想過 |
11.2 |
5.0 |
34.6 |
40.0 * |
9.2 |
由表十四觀之,愈不了解均衡營養意義,不會想將剩菜打包之百分比愈高,亦即當受訪者自覺愈了解均衡營養意義,其傾向於打包之意願愈高。
表十五、不同「自覺了解均衡營養意義」的程度,有剩菜時「真的打包」的頻率之百分比
對「均衡營養」
之了解程度 |
是否會「真的」打包 |
每次都會 |
常常會 |
有時會 |
不會 |
非常了解 |
18.3 |
11.4 |
36.8 |
30.6 * |
大致上了解 |
7.1 |
12.8 |
44.1 |
32.8 * |
有點了解 |
7.2 |
12.0 |
42.4 |
35.6 * |
完全不了解 |
9.9 |
6.6 |
31.9 |
42.8 * |
沒想過 |
11.2 |
5.0 |
34.6 |
40.0 * |
由表十五觀之,不會「真的」將剩菜打包的百分比有隨「自覺了解均衡營養意義」之程度之降低而增加之趨勢。 由表十四及表十五觀之,自覺愈了解均衡飲食之意義者,愈有「打包」之良好想法及行為。
表十六、有剩菜時「想」打包與「真的」打包的頻率之百分比
|
是否會「真的」打包 |
每次都會 |
常常會 |
有時會 |
不會 |
是
否
會
「想」
打
包 |
每次都會 |
60.4 * |
21.9 |
12.1 |
5.6 |
常常會 |
2.7 |
53.2 * |
39.1 |
5.0 |
有時會 |
1.5 |
2.6 |
78.0 * |
17.9 |
由表十六觀之,當有剩菜時,會「想到」打包及「真的」打包之「頻率相符」的百分比均甚高;亦即愈會「想到」打包的人,其「真的」打包之機率也愈高。因之,設法提高民眾想到「剩菜打包」的機會和頻率,當有助於行為之真正落實。
結論與建議:
一、要做到均衡飲食,除了須考慮所攝取食物的「種類」以外,尚須考慮食物的攝取「量」,即熱量不過多。此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民眾,在行為上,經常點菜過量,且勉強吃完,因此,實際上大部分的民眾並不能落實「均衡營養」的真義,還有待加強宣導。
二、「點菜過量」經常是導致「飲食過量」的前置因素,然追究其根源,則為缺乏「適量飲食」之觀念,故除了修正「點菜過量」之行為外,尚須使「適量均衡飲食」、「點菜不過量」之觀念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三、此調查結果顯示,當民眾自覺愈了解均衡營養的意義時,愈會「想」打包及「真的」打包。由此可知,當我們希望提高民眾「打包」的意願及作為時,宜加強推廣均衡飲食之觀念,使更多的民眾更了解均衡營養之意義,進而當有剩菜時,能有更多的民眾會想到並真正將剩菜打包回去。
四、建議餐廳推行「剩菜打包」的運動,經由餐廳提醒顧客,以提高打包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