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葉酸 ﹙Folic acid﹚
◆ 相關名稱:
中文只有「葉酸」一種名稱,英文則可對應folic acid和folacin。
◆ 化學結構:
◆ 功能:
在細胞中有多種輔脢形式,負責單碳代謝利用,用於合成嘌呤和胸腺嘧啶,於細胞增生時作為DNA複製的原料,提供甲基使同半胱胺酸合成甲硫胺酸,協助多種胺基酸之間的轉換。因此葉酸參與細胞增生、生殖、血紅素合成等作用,對血球的分化成熟,胎兒的發育﹙血球增生與胎兒神經發育﹚有重大的影響。避免同半胱胺酸 堆積可以保護心臟血管,還可能減緩老年癡呆症的發生。
◆ 缺乏問題:
原因
飲食攝取不足或是消化吸收效率降低都會增加缺乏的風險。西式飲食欠缺蔬菜而容易葉酸缺乏。年齡增長吸收率降低。慢性酗酒、避孕藥、抗痙攣藥物、磺胺類抗生素等藥物會干擾葉酸之吸收與利用。
缺乏症狀
患者虛弱、舌炎、腸胃不適、腹瀉、成長不良、貧血。細胞增生快速之組織如紅血球 (erythrocyte) 與白血球最快受到影響,因為DNA複製受阻而無法分裂,紅血球體積增大但數目減少,為巨球性貧血﹙macrocytic anemia﹚,而且白血球的細胞核瓣數增多。
孕婦葉酸不足會增加胎兒神經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的危險。胚胎的神經管發育成胎兒的腦部和脊柱,懷孕初期是關鍵時刻,如果神經管閉合不全,會導致嚴重程度不等之脊柱裂﹙spina bifida﹚,例如:脊髓膜膨出﹙meningocele﹚、脊髓脊髓膜膨出﹙meningomyelocele﹚、無腦畸形(anencephaly)等嚴重的傷害。
葉酸不足是導致高同半胱胺酸血症的主要原因,會增加心臟病和腦中風危險。
◆ 食物來源:
綠葉蔬菜、乾豆類、莢豆類、肝臟、蘆筍、綠花菜、菇類、柑橘、香蕉、哈密瓜等,營養強化之穀類製品。美國自1998年開始強制穀類製品葉酸強化措施,以確保國民之攝取充足而維護健康。
葉酸受熱、光照、儲存都會減少,因此罐裝蔬果通常不含葉酸,室溫儲藏也會大幅減少,水煮蔬菜則容易流失。但是冷藏可以保留較多的葉酸,中式快速油炒蔬菜則可以促進葉酸的釋放而有利於吸收。
◆ 參考攝取量﹙DRI﹚:男女兩性相同
充足的葉酸不僅避免缺乏症狀,有助於降低心臟病、中風、大腸癌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針對保障胎兒的健康,孕婦在懷孕前一個月到懷孕第四個月都應該確保充足的葉酸攝取,因此生育年齡婦女必須隨時注意葉酸之營養。
葉酸參考攝取量 ﹙微克 μg﹚
嬰 兒
|
兒 童
|
年齡
|
男性
|
女性
|
年齡
|
男性
|
女性
|
0 月 ~
|
65
|
65
|
1 歲 ~
|
150
|
150
|
3 月 ~
|
70
|
70
|
4 歲 ~
|
200
|
200
|
6 月 ~
|
75
|
75
|
7 歲 ~
|
250
|
250
|
9 月 ~
|
80
|
80
|
10 歲 ~
|
300
|
300
|
青少年
|
成年與老年
|
年齡
|
男性
|
女性
|
年齡
|
男性
|
女性
|
13 歲 ~
|
400
|
400
|
19 歲 ~
|
400
|
400
|
16 歲 ~
|
400
|
400
|
31 歲 ~
|
400
|
400
|
|
51 歲 ~
|
400
|
400
|
71 歲 ~
|
400
|
400
|
特殊狀況:懷孕 + 200 哺乳 + 100
◆ 臨床用途:
臨床上利用葉酸之拮抗劑來治療某些癌症,因為阻斷葉酸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胞的增生。最常見的藥物有methotrexate、amethopterin。
葉酸具有保健功效,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老年痴呆症的發生。
◆ 毒性:
葉酸並無毒性,但是劑量高時會掩飾維生素B12的缺乏症狀,延誤B12缺乏之診斷,因此上限攝取量為1000微克。
六、維生素 B12
◆ 相關名稱:
鈷胺素類﹙cobalamins﹚,鈷維生素,抗惡性貧血因子。
◆ 化學結構:
◆ 功能:
作為酵素輔脢,參與細胞中單碳之循環代謝,與葉酸密切配合。活化葉酸輔脢以利核酸之合成和複製,維護細胞正常分裂和增生。協助正常之脂肪酸合成,維護神經組織與髓鞘之功能。
◆ 獨特的吸收與儲存機制:
B12的吸收需要消化道分泌之特殊蛋白質的協助。口腔可分泌「蛋白質R」,胃可分泌蛋白質「內在因子」﹙intrinsic factor,IF﹚。食物中之B12與蛋白質結合,在胃中經胃酸作用釋出,B12與蛋白質R結合。進入十二指腸後,蛋白質經蛋白脢消化分解,B12釋出 與 IF 結合,移動到小腸末段,迴腸部位腸細胞膜具有IF受器可辨識IF並與之結合,B12釋出進入腸細胞,送入微血管由「轉鈷胺蛋白-II」運送供全身利用。經 由這個特殊機制吸收率可達30-70%,若無此機制則吸收率只有1-3%,可見IF之重要性。
B12可在肝臟儲存,存量約2-5 mg,足夠3-5年之需要,表示當B12吸收不足時,缺乏症狀要經過相當時間才會表現出來。
維生素B12獨特的吸收機制:內在因子的配合
◆ 缺乏問題:
原因
原發性缺乏:攝取量不足,全素食飲食無法提供充足的B12。
續發性缺乏:缺乏內在因子,因先天性缺陷、胃切除、或胃黏膜受傷而無法分泌。消化不良,隨著年紀增長而胃壁細胞萎縮,胃酸與IF分泌均減少,導致蛋白質分解減緩,食物中B12無法釋出以供吸收,因此老年人缺乏率增高。腸道寄生蟲或迴腸病變也會減少B12的吸收。
惡性貧血:胃部內在因子的分泌減少
缺乏症狀
惡性貧血﹙pernicious anemia﹚之傷害包括血球、消化道、神經系統,嚴重時足以致死。血球方面發生巨球性貧血,紅血球體積增大但數目減少,白血球的細胞核瓣數增多,症狀與葉酸缺乏相同。貧血使人疲倦嗜睡,皮膚蒼白,心跳加速,心臟肥大,胸部疼痛。消化道病症包括舌頭發炎紅腫,喪失食慾,腹瀉,腹痛。神經症狀包括僵硬麻痺, 四肢灼痛,肌肉無力,步伐失去平衡,躁動憂鬱等,若沒有治療則神經之傷害無法復原。
缺乏危險族群
50歲以上及老人:隨著年齡增長,胃壁細胞萎縮,胃酸與IF分泌均減少,導致蛋白質分解減緩,食物中B12無法釋出以供吸收,因此老年人缺乏率增高。
純素食者:植物性食品不含B12,長期純素食者有缺乏的危險,奶蛋素食者可由動物性食品獲取而避免缺乏問題。
◆ 食物來源:
B12只能由微生物合成,動物經由食物鏈而儲存於體內,因此動物食品可以提供B12。人體內腸道微生物可能提供部份B12,使用抗生素時殺滅腸道細菌,可能減少來源。植物性食品不含B12,因此純素食者有維生素B12缺乏的危險。
維生素B12攝取量 ﹙微克 μg﹚
嬰 兒
|
兒 童
|
年齡
|
男性
|
女性
|
年齡
|
男性
|
女性
|
0 月 ~
|
0.3
|
0.3
|
1 歲 ~
|
0.9
|
0.9
|
3 月 ~
|
0.4
|
0.4
|
4 歲 ~
|
1.2
|
1.2
|
6 月 ~
|
0.5
|
0.5
|
7 歲 ~
|
1.5
|
1.5
|
9 月 ~
|
0.6
|
0.6
|
10 歲 ~
|
2.0
|
2.0
|
青少年
|
成年與老年
|
年齡
|
男性
|
女性
|
年齡
|
男性
|
女性
|
13 歲 ~
|
2.4
|
2.4
|
19 歲 ~
|
2.4
|
2.4
|
16 歲 ~
|
2.4
|
2.4
|
31 歲 ~
|
2.4
|
2.4
|
|
51 歲 ~
|
2.4
|
2.4
|
71 歲 ~
|
2.4
|
2.4
|
特殊狀況:懷孕 + 0.2 哺乳 + 0.4
◆ 臨床用途:
常用於改善神經病變。
◆ 毒性:
目前沒有設定上限攝取量。
七、泛酸﹙Pantothenic acid﹚ ◆ 化學結構:
◆ 功能:
輔脢A的組成份,參與脂肪酸之合成和分解,能量代謝反應,神經傳導物質之合成。
◆ 缺乏問題:
極為少見,因為作為酵素輔脢,參與蛋白質、脂肪與醣類代之代謝,DNA與RNA構造單元之合成。廣泛存在各種食物之中。曾經發生於糧食與營養極度缺乏之戰俘。臨床研究長期攝取低泛酸飲食與泛酸結抗劑下可引發缺乏症狀。
◆ 食物來源:
蛋豆魚肉類、全榖類、十字花科蔬菜等。
◆ 參考攝取量:男女兩性相同
泛酸攝取量﹙毫克 mg﹚
嬰 兒
|
兒 童
|
年齡
|
男性
|
女性
|
年齡
|
男性
|
女性
|
0 月 ~
|
1.8
|
1.8
|
1 歲 ~
|
2.0
|
2.0
|
3 月 ~
|
1.8
|
1.8
|
4 歲 ~
|
2.5
|
2.5
|
6 月 ~
|
1.9
|
1.9
|
7 歲 ~
|
3.0
|
3.0
|
9 月 ~
|
2.0
|
2.0
|
10 歲 ~
|
4.0
|
4.0
|
青少年
|
成年與老年
|
年齡
|
男性
|
女性
|
年齡
|
男性
|
女性
|
13 歲 ~
|
4.5
|
4.5
|
19 歲 ~
|
5.0
|
5.0
|
16 歲 ~
|
5.0
|
5.0
|
31 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