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8月9日
國民健康署結合台北醫學大學實證研究中心以及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等,將國內「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翻譯成英文版,並投稿至美國國家臨床指引交換中心(NGC),在持續的努力下,在7月15日正式獲得刊載,成為國內第一個獲NGC收載登錄之臨床指引。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楊森榮表示,骨鬆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務,在於建構具有共識的臨床治療指引,共識的達成必須包括相關衛生單位和各專業醫護人員,根據各個國家醫療保健體系環境,考證實證學資料來撰寫,才能完善。
然而,飲食中所攝取的蛋白質,特別是動物性來源的蛋白質,被認為代謝後易增加人體的酸負荷,而使血中酸鹼度降低,人體為了調控酸鹼平衡恆定作用的機
制之一,即為提高蝕骨作用以釋出骨骼中的質子和各種鹼性離子,因而被認為會造成骨質流失,而另一方面蛋白質攝取也被認為會增加尿鈣流失而影響人體的鈣留存 量。然而許多研究分析的結果顯示,每公斤體重吃1.0-1.5克的蛋白質攝取,與維持正常的鈣穩定具有正相關性。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詹鼎正表示,每公斤應攝取1公克的蛋白質,而研究顯示,當蛋白質吃多時,尿液中的鈣流失的速度也較快,但有攝取蛋白質者比沒攝取蛋白質者,其骨密度是增加的,所以,蛋白質攝取是對骨頭有好處的。
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很多人補鈣都愛用大骨湯,其實大骨湯的脂肪多,建議可從乳酪、黑芝麻、深綠色蔬菜等攝取鈣質。
提醒民眾從年輕就要儲存「骨本」,存骨本三大要訣是:高鈣、頂天(日曬)、立地(負重運動)。邱淑媞說,從小要養成高鈣飲食習慣,包括:喝牛奶、吃
起司、黑芝麻、小魚、傳統豆腐、深綠色蔬菜等;要適度曬太陽,讓身體增加維他命D的製造;並多多從事負重運動,強化骨骼,例如:健走、慢跑、跳繩、伏地挺
身、舉啞鈴(雙手拿約0.5~1公斤的啞鈴或同等重量的罐頭或砂包代替,但必須是握得牢的)等。
關鍵字:骨質疏鬆、骨本、補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