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 | 食安管理不能靠十倍查驗!
訊息公告>本會消息 |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 許惠玉主任
日前有知名滷肉飯業者、連鎖飲料店表示,因食安風暴使原料及成品檢驗頻率及費用皆倍增,故需調漲價格;可見一味加強檢驗來管理食安,無論是由中央編列預算,或是要求廠商自主檢驗,所耗成本仍是全民買單,不是來自納稅人的血汗錢,就是納入物價轉嫁至消費者身上。
再則,食品、添加物的成分和問題層出不窮,但檢驗科技有其盲點,逐項篩檢不僅耗費時間、經費及人力,且如原料腐壞、過期,及產品製程中受蟑螂等病媒或微生物汙染等問題,在產品經過高溫加工後也難以檢驗出來。
食安需要的是溯源式抽驗管理,包括原料商、製造商、進口商等;例如針對基因改造食品,不需大量抽查市售的基改食品,可先從進口商確認基改食材,之後再確實查廠,交叉比對供應商及製造商提供的資料,以免有幽靈工廠、實際供應廠商與登錄資料不同等問題。同時,為使稽查更即時、有效,也應適度研議開放可跨縣市稽核的機制和權限。而檢驗只能作為輔助措施,並針對高水活性、低酸性的高風險產品作抽驗,才是把錢花在刀口上。
食安管理攸關國本,新政府亦將其列為施政重點,提出食安五環政策,但其中的十倍檢驗運用在後端市場只是費時曠日、不敷成本,且讓政府、業者之力皆疲於進行檢驗抽查等冗務,徒然消耗國力及民間競爭力;若用於源頭如邊境及產地之查驗應較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jpg)
關鍵字:食安、查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