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基金會於94年調查發現,目前一般性的健康檢查基本項目中,並沒有列入腰圍檢測項目。腰圍除了反映腹部脂肪的蓄積程度,亦與健康息息相關;皮帶越長,壽命越短;腰圍越粗,越容易罹患第2型糖尿病。尤其男性,腰圍超過100公分以上者,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率是正常男人的12倍。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35.4吋)、女性大於80公分(31.5吋),健康與體重管理便亮起紅燈,有更高的機會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如:血糖異常、血脂異常、高血壓等,腰圍肥胖是為危險型肥胖。
測量腰圍可做為預測罹患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心肌梗塞風險的指標。測量腰圍不但迅速方便,且比身體質量指數(BMI)更能精準反映出健康及肥胖程度。
董氏基金會於94年特別針對腰圍檢測,呼籲健康檢查相關單位,應將腰圍納入健康檢查基本項目之一,為遠離慢性病威脅,提早做好預防準備。
皮帶越長,壽命越短
使用捲尺量測腰圍評估心臟病風險比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方便有效。董氏基金會表示,腰圍肥胖又稱為危險型肥胖,亦稱為上半身肥胖或蘋果型肥胖。一般成年男性過多的脂肪易堆積於腰部,此類狀況亦常見於停經後的婦女。體脂肪集中於腹部者,比集中於臀部和大腿者更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新陳代謝症候。腰圍過粗者若有高血壓症狀,得到心肌梗塞的危險性將增高。女性腹部過大亦可能罹患婦科疾病。
比起身高和體重,腰圍似乎是更好的糖尿病風險指示器。因腰圍尺寸大小是人體有無胰島素抗性的重要標誌,而胰島素抗性過高的人容易患上第2型糖尿病。研究亦指出,腰圍較大的男性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至少是小腰圍男性的2倍。
腰臀圍比也是健康風險指標之一
在常用的肥胖判定法中,如身體質量指數(BMI)、體脂肪率、皮下脂肪厚度等,其中測量腰臀比亦是了解體內脂肪多寡及罹患慢性病風險的指標之一。腰臀比男性超過1.0、女性超過0.8,則心血管性相關疾病發生率亦會 跟著增加。
腰臀圍輕鬆量
測量腰臀圍時,受測者需空腹,穿著簡便薄衣,雙腳併攏身體直立,腹部放鬆,保持自然呼吸,測量腰圍時以經肚臍的外圍為準,臀圍以最大處為準。將測量尺緊貼皮肉做測量,勿故意吸氣或吐氣,測量二、三次取最大值,以公分為單位。
腰圍,是健康的預警器
檢測腰圍不但簡易迅速且不用花錢,不論是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多已經將腰圍列入肥胖的衡量及參考指標之一,但目前小至私人檢驗所,大致數萬元的高級健康檢查醫院,甚至四十歲以上成人免費健檢,多數並沒有將腰圍列入健康檢查基本項目中。故董氏基金會強烈呼籲相關健康體檢單位,應將腰圍納入健康檢查基本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