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變遷,現代人因為忙碌、外食、生活習慣改變等因素,飲食越來越不均衡;健康意識的高漲又使得國人越來越注重健康保健,因此越來越多的健康食品紛紛問世,強調「便利性」、「有益健康」…等多種訴求,但「健康食品」真的健康嗎?
董氏基金會表示,法定的健康食品皆須通過衛生署在民國95年修訂的健康食品管理法,其核准的功效、許可證字號、攝取量及注意事項等皆有規範,但在如此嚴格條件下所合格的健康食品,卻只考慮保健的功效是否經科學證實有效並對人體無害,並未具體考慮整體的營養價值及健康成分,某些成份有效不代表產品健康,故需顧及整體的營養價值及健康成分,才是真正名符其實的健康食品。
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市面上現有的所謂「健康食品」,有可能含有許多人工添加物及過多糖份。詳見於民國100年2月整理之"通過食品健康管理法,但整體食品成分及營養價值有疑慮之產品案例-不夠健康之健康食品。"
相關新聞:
合法健康食品 也可能會使肝臟衰竭
更新日期 2011/04/07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純天然成分,不見得一定安全。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吳明玲表示,有些患者食用一些健康食品,裡面的成份都是合法,不過由於體質不適合,每個人代謝能力不一樣,所以出現急性肝炎、肝臟衰竭等不良反應。
吳明玲醫師指出,健康食品成份百百種,有時很難知道是哪種成份引起問題,有時患者可能陸續服用多種健康食品,更難抓到罪魁禍首。舉例來說,有患者到醫院時已經意識不清,詢問家屬患者曾吃過甚麼藥品、健康食品,結果家屬拿來十幾種藥品、健康食品外盒。
臨床上有患者想吃保肝食品保護肝臟,結果卻出現心律不整。吳明玲醫師坦承,對健康食品有不良反應的患者中,約有半數以上找不到真正病因。而有的檢驗實驗室因技術、設備等因素,無法驗出「類緣物」。所謂「類緣物」是指這種成份的化學主結構和某藥物成分相同,不過化學結構側鏈有些許不同。
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違法的壯陽健康食品中,驗出十五種類緣物,減肥類健康食品則驗出二腫類緣物。
吳明玲醫師說,除了類緣物以外,一些號稱「純天然」的健康食品可能因重金屬汙染,或製造過程中沾染到黴菌,品質產生變化。患者食用健康食品後,如果出現任何不適、異常症狀,最好趕快停止,不要再吃了。最怕患者不信邪,以為這些症狀都是正常反應,反而越吃越多,這樣就可能導致病情更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