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基金會,您好:
感謝貴會在今日召開記者會,讓飲料廠商長期以來,
以化學添加物矇混為水果飲料之行為得以受到重視.
我個人也曾經買過"蘋果紅茶",結果買了之後細看.
才知道"蘋果"是調味出來的.
過去我去便利商店買的檸檬紅茶,也是深信是真實的檸濛汁調配出來的,
原來廠商騙很大...
對於廠商的"暴利"行為,是以國人健康(尤以學童)為戕害對象,
我們支持 貴會與廠商持續協商,並對政府單位施壓.
(對於政府於記者會之言論,個人不予茍同.)
並盼望更多立法委員,能共同支持此一政策,
為我們下一代子孫的健康著想.
感恩你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謝謝你們的辛苦!!
加油! 謝謝!!
曾經愚昧的消費者 上
---------------------------------------------------------------
立委王育敏籲食管局儘速檢討、修正飲料標示規定,
針對飲料包裝不實或誇張的業者應予裁罰
炎炎夏日,便利商店陳列琳琅滿目的飲料商品,尤其最近氣溫不斷飆高,隨處可見孩子們湧進店家買上一罐清涼的飲料解渴。根據兒童福利聯盟的調查,臺灣約有四成五的孩子「每天」喝飲料,比例高居世界第二!立委王育敏與董氏基金會共同指出,市面上多數水果口味的飲料,裡頭的果汁含量都極低,甚至只有水果「味道」而完全不含果汁,但不論大人或小孩,都容易被飲料的名稱和包裝誤導,無法正確判斷飲料的成分。
董氏基金會去年(100年)和今年(101年)3~5月間,以焦點團體的方式,針對不同族群的成人及國小二至四年級的學童進行調查,以60支市售果汁含量低於10%及完全不含果汁的飲品來測試,主要詢問受測者從飲料外包裝來看,認為飲料中是否含有果汁、是否含有10%以上(或以下)的果汁。董氏基金會從調查結果發現,在前十名容易被誤解的水果口味飲料當中,成人的誤解指數介於30%至50%,國小學童的誤解指數則高達60%至83%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檸檬茶、檸檬紅茶等完全不含檸檬原汁、但有檸檬口味的茶飲,在董氏基金會本次調查前十名易誤導民眾的飲品中,就佔了五成以上!例如:美○○○○○桑那檸檬茶、7-○檸檬紅茶、立○檸檬茶、立○○○檸檬紅茶、黑○檸檬紅茶ICE等飲料,都不含檸檬汁,反倒添加了「檸檬酸」和「檸檬香料」。董氏基金會發現,更令人驚訝的是,多數民眾竟以為這些檸檬口味茶飲所加入的「檸檬酸」,就等同檸檬汁;實際上,檸檬酸只是一種食品添加物,絕大部分市售的檸檬口味茶飲裡頭,連「一滴檸檬原汁」也沒有,這些茶飲的檸檬味,完全是用化合物調製,飲品的成分實在「騙很大」!
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民眾容易根據品牌知名度、包裝上有真實的水果圖片、飲料名稱有水果意涵、國外進口等因素,就認定飲料中含有果汁或果汁含量豐富。董氏基金會在去年(100年)8月間,曾針對13種較易產生誤導的飲料,和業者進行溝通,建議業者在飲料包裝上不使用真實的水果圖片,品名標示水果「口味」,在包裝明顯處標示果汁含量。今年董氏基金會再度調查這些飲料,結果發現6支飲品已停產,而產品包裝有改善的飲料,民眾誤解飲料成分的比例明顯較低。由此可知,只要業者改變水果口味飲料的包裝,就可以大幅降低消費者被誤導的機會。
立委王育敏指出,依據「食品管理法」第17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目前對於果汁飲品雖訂有規範,但食管局只要求「果汁含量10%以上」的飲料必須標示果汁含量,「果汁含量不超過10%」的飲料則完全沒訂規範。王育敏表示,日本政府對於含有果汁的飲料,特別訂定「水果飲料標示基準」,不論果汁含量多寡,業者都必須在飲料包裝上清楚標示果汁含量,並詳細規定包裝的內容,例如:飲料包裝文字標示的顏色和背景對照下必須顯而易見,且標示文字的大小應足以清楚辨識。王育敏特別強調,即使果汁含量極低或完全不含果汁,在日本進口的飲料包裝上,仍可清楚見到「果汁0.1%」或「無果汁」的標示;日本政府對於消費者權益的維護,可見一斑。
依食管法第19條第1項的規定,對於食品、食品添加物所為之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得有不實、誇張或容易產生誤解之情形,否則依食管法第32條,可處業者4萬元至20萬元的罰鍰。因此,立委王育敏強調,飲料業者若使用過度誇張的包裝或廣告,造成消費者誤解或混淆,衛生署食管局應加以處罰。
對於水果口味飲料包裝標示的問題,立委王育敏要求衛生署食管局應立即檢討、修正現行的行政命令,並落實以下三點改進對策:
- 果汁含量低於10%的飲料,包裝上應清楚標示「果汁含量百分比」。
- 未含果汁而僅有水果口味的飲料,包裝上應清楚標示「無果汁」。
- 針對包裝不實、誇張或易使消費者產生誤解的飲料,應立即開罰業者。
董氏基金會100及101年度市售果汁口味飲料產品調查
董氏基金會於今年3~5月和去年(民國100年) 8月共調查60支市售不屬於果汁之飲料(果汁含量低於10%),其中挑選出35支易誤會成含有果汁或是果汁含量豐富的產品進行誤解指數調查。分別有201位成人及370位國小2~4年級小孩參與。
在詢問「從包裝上你認為此瓶飲料中是否含有果汁」及其含量多寡下,最易被誤解的前十名如表一。
表一、成人易誤解之果汁口味飲料品項
排名
|
品名
|
1
|
美●●●●●檸檬茶
|
2
|
7-● 檸檬紅茶
|
3
|
雀●●●檸檬茶
-101年5月前包裝
|
4
|
立●檸檬茶
|
5
|
愛●●●●檸檬口味(油切)
|
6
|
立●●●檸檬紅茶
|
7
|
芬●汽水(葡萄口味)
|
8
|
黑●檸檬紅茶ICE
|
9
|
伊●●●● 蘋果紅茶
|
10
|
愛●●●●百香果綠茶口味(油切)
|
由於現今社會多為雙薪家庭,小朋友往往都有零用錢能自行購買食物,加上天氣炎熱、便利商店林立,因此董氏基金會另外再針對小學2~4年級的小孩進行果汁含量多寡的調查,最易被誤解的品項前十名如表二。
表二、小孩易誤解之果汁口味飲料品項
排名
|
品名
|
1
|
7-● 檸檬紅茶
|
2
|
立●檸檬茶
|
3
|
芬●汽水(橘子口味)
|
4
|
立●●●檸檬紅茶
|
5
|
黑●檸檬紅茶ICE
|
6
|
雀●●●檸檬茶
-101年5月前包裝
|
7
|
伊●●●● 蘋果紅茶
|
8
|
舒●● ●(檸檬)C飲料
-101年3月包裝
|
9
|
美●●●●●檸檬茶
|
10
|
伊●●●● 水蜜桃紅茶
|
水果圖案越大越多,果汁含量越高?
董氏基金會於去年針對13支較易產生誤導的品項於8月和廠商進行溝通,易產生誤導的原因包含包裝上使用真實的水果圖片、有水果名字的品名等,建議改善的方式為包裝設計不使用真實水果圖片、品名以水果「風味」做表示、或於明顯處標示果汁含量。避免讓消費者認為水果圖案越大越多,其果汁含量也越高。
成人、小孩誤解大不同
董氏基金會由調查數據得知,成人易因為自身喝過該瓶或類似飲料的經驗做判斷,且易根據品牌大小、包裝上有真實水果的圖片、名稱有水果的意味、國外進口等,而認為其含有果汁或果汁含量豐富。
小孩判斷果汁含量多寡會依據包裝上的圖案、飲料顏色、廠牌大小及過去經驗,但較不會如成人易受國外進口與否的因素干擾,因此包裝上水果的圖案越真實且越多的話,小孩很容易認為其果汁含量豐富,甚至是超過10%的含量。
因成人和小孩的經驗值有所差異,故誤解指數也相差甚多,前十名的品項中成人的誤解指數約佔30~50%,但小孩則高達60~83%。雖然成人和小孩判斷的依據些許不同,但仍可發現易產生誤導的前十名中有五成以上的品項為檸檬口味飲品,推測可能與過去經驗及品名有極大關係。
民眾常見的迷思
許多業者表示,品名上的水果僅是"形容詞",但在許多調查發現,當消費者無法看見食物實體時,因僅能由品名和包裝上的圖案做判斷,故較易產生誤解,如松露巧克力、水果口味飲料。因此建議包裝上應有明確、明顯的標示。
以董氏基金會本次調查為例,有部份消費者因發現某些果汁口味飲料的包裝上有標示果汁含量,故能正確答出其果汁含量的多寡,而較關心健康的民眾相對地也較不易誤解。
但仍有許多消費者未注意包裝上的資訊,故呼籲民眾要學習閱讀包裝上的資訊,不要讓自己「知」的權利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