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基金會在92年間與六所小學合作,以「均衡王國金國王」故事為主題,進行晨光時間說故事活動,共有3500名小朋友參與,活動前後,均進行飲食評估問卷調查,問卷容包含六大類食物與含糖飲料、高油高糖飲食等攝取頻率,後續並隨機抽取350份問卷,進行成效評估分析。整體而言,學童在經過營養教育後,飲食行為均有所改善,尤其在食物選擇與判斷能力方面,更為明顯。以下將針對兒童飲食行為改變提出說明:
一、在乳製品攝取方面:
營養教育介入後,「一天喝到兩杯牛奶」的學童人數雖無改變,但是經常(一個星期中超過三天以上)做到「選擇鮮乳,而非調味乳」的學童人數卻增加1.5%。意即經由營養教育介入,學童在攝取乳製品時,可影響其選擇鮮乳而非調味乳。
二、在五穀根莖類的攝取方面:
營養教育介入前,有高達七成八以上的學童,會做到每週超過三天以上「吃五穀根莖類」;營養教育介入後,雖仍維持水平,但「一天有吃到三碗的五穀根莖類」的比例增加了2.4%。意即經由營養教育介入,學童不但知道要維持吃五穀根莖類的習慣,同時也能做到吃足三碗的量。
三、在蔬菜類的攝取方面:
營養教育介入前,不到五成的學童每週超過三天做到「每天吃蔬菜」的標準,營養教育介入後,有超過五成的學童會達到這項標準,且每週超過三天以上,做到「一天吃到兩碗蔬菜」的學童人數增加了3.9%,在「選擇多吃深綠色蔬菜」方面,營養教育介入前、後並無改變。意即經由營養教育介入,學童攝取蔬菜的習慣及量能獲得改善。
四、在水果的攝取方面:
營養教育介入後,每週超過三天做到「每天吃水果」的人數下降了1.8%,但每週至少超過三天以上做到「一天吃到兩碗水果」的學童人數增加了3.0%。意即「每天吃水果」的達成率雖未增加,但若有機會吃到水果時,則會吃足兩碗的量。
五、在蛋豆魚肉的攝取方面:
營養教育介入後,每週超過三天以上做到「每天吃蛋豆魚肉類」的人數增加3.4%,且每週超過三天以上做到「一天吃蛋豆魚肉類不超過一碗」的學童亦增加3.7%。意即經由營養教育介入,有更多的學童會控制攝取蛋豆魚肉類的量。
六、在紅燈食物的攝取方面:
每天「吃零食、喝含糖飲料」、「吃油炸或高油食物」以及「吃飯扮滷汁、菜湯或醬油等」的習慣,經由營養教育介入後,皆能獲得改善。